close
不想再看無腦的台灣電視節目把觀眾當白癡耍,也厭倦了網路充斥內容農場標題聳動而毫無根據的文章,還是靜下來好好的閱讀書籍充實自己吧!
今天,在這兒跟各位推薦一本好書:康德論教育!!!




-暢銷書排行榜
本週排行榜第一名:
很多網友都推薦說讚喔!


下面是整理了關於同類書籍的介紹,都是今日的優惠折扣,過了今天價格就會調回原價 趕快點進來撿便宜喔!
點下面的圖片進去, 就可以看到整理的分享!








康德論教育

















  • 《康德論教育》Vorlesungen uber Padagogik




    在康德大部分的哲學著作中,都是深奧、抽象難解的,然而在本書中,他卻是以最親切的方式來論說成人世界要如何來引導、教養兒童。

    在道德陶冶或實際的教育方面,都主張必須讓兒童自己本身去瞭解、領悟到他作為一個人所應盡的義務、責任和行為,才能在教育的過程中使一個孩子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。

    對家長或教師而言,在教導兒童的過程中,若能依循其理念:在心中存著人的觀念、人的尊嚴,來教導兒童,並經常閱讀、瞭解並熟悉這些基本原則,必要時透過討論的方式來澄清一些觀念,應可使我們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防患於未然,而更有助於培養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。基本上,康德的教育理論受到盧梭《愛彌兒》很大的影響,所以重視從兒童本位出發的教育理念。

    本書特色

    透過大師康德的教育洞見,提供當代老師及所有父母參考,要如何來引導、教養兒童的教育省思。在康德大部分的哲學著作中,都是深奧、抽象難解的,然而在本書中,他卻是以最親切的方式來論說成人世界要如何來引導、教養兒童。基本上,康德的教育理論受到盧梭《愛彌爾》很大的影響,所以重視從兒童本位出發的教育理念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
      伊曼努爾.康德(Immanuel Kant)

      1724年生於東普魯士科尼希貝爾格(Konigsberg),1804年逝世於該城。他於1740年就讀於科尼希貝爾格大學,1746年至1755年迫於生計而終止學業,擔任家庭教師。

      1755年他在科尼希貝爾格大學完成學業後,留校任教,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,才終止授課。在哲學方面,他繼承啟蒙哲學之傳統,綜合歐陸理性論與英國經驗論,形成其批判哲學,開啟從菲希特到黑格爾的德國理念論;就其原創力及影響力而言,誠為近代西方哲學家第一人。

      其主要著作有《純粹理性批判》、《實踐理性批判》、《判斷力批判》、《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》、《道德底形上學》、《單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》、《未來形上學之序論》等。

      作者相關著作:《





      康德論教育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
      • 第一章 緒論
        第二章 保育
        第三章 培植
        第四章 心靈的培養
        第五章 道德陶冶
        第六章 實際的教育人格教育實施重點

















      康德(一七二四至一八○四)的《康德論教育》(Vorlesungen uber Padagogik)是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講授「教育學」的教學手稿,晚年由他的學生林克(F. F. Rink)根據手稿整理而成。該書首次出版於一八○三年,即康德逝世前一年,後來陸續有四個以上的德文版本,並已被譯為多種語言印行。本書篇幅短小,由於是課堂講授要點,其文字之條理與嚴謹度自不如三大批判,但康德前後四次講授教育學,大約是在五十四歲(一七七六)至六十四歲(一七八六)之間,其思想體系已臻成熟,說本書足以代表康德對教育的思維與主張,應屬可信。

      本譯注參考德文、英文及中文翻譯本,包含學理及實用兩部分:對於想瞭解康德教育思想的研究者,本書除文本翻譯之外,也提供進階研究的參考書目;對於著重實際應用的教師、學校領導及明智的家長,除譯文力求淺白流暢,也綜合康德教育主張,提出人格教育的實施要點,希望對我國教育有實質的幫助。近六、七十年來,臺灣的教育深受美國教育影響,對於歐陸教育則相對陌生。儘管世界各地無不受美國化及英語帝國的衝擊,我們仍須對當前國內外情況有所覺察,對我國人民素質的教育,乃至對世界可能的未來,也應有所憧憬與規劃。康德的教育論,正是值得國人細讀的一本好書。

      本書共有六章,分別是:緒論、保育、培植、心靈的培養、道德陶冶、實際的教育等,首章緒論總述教育的本質與目的、教育歷程與原則,第二、三章討論嬰幼兒的保育要點,及如何利用遊戲讓孩童的體能、感官與心智能力獲得充分發展,第四章談心智各項能力,如記憶力、理解力、判斷力及理性之培養,第五、六章談品格的培養,也論及宗教神學乃至青少年的性教育。儘管是兩百多年前的著作,許多教育觀點仍極有價值,甚至歷久彌新。康德對道德法則非常重視,他曾說:「有兩樣東西,愈思考就愈覺得震撼與敬畏,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與我心中的道德法則。」(Zwei Dinge erfullen das Gemu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n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, je o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aftigt: Der bestirnte Himmel uber mir,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)在教育上,康德非常重視品格的培養。他認為兒童品格的教導有三個要點,即:服從、誠實與合群(詳第五章道德陶冶)。對兒童與青少年品格的培養,應視其年齡而有差異,幼小的孩童只需聽話,青少年則應逐漸教導義務與理性的觀念,使他能服從於義務的法則。

      這些主張,即使在今天,也值得深思的家長、老師採行。西諺有云:「誠實是最好的政策」,中國儒家則說「誠者物之終始,不誠無物。」(中庸二十五章)雖然儒家「誠」的意涵更為豐富深遠,自也有「誠實」一義。康德極注重「誠實」的培養,他強調:謊言不可以用「不得不」來做藉口(詳第六章),這個說法值得注意。因為說謊的人總有各種理由來說明其不得已或無辜,以取得諒解或同情,從而減輕、推卸其過錯。康德則從客觀面強調:說謊就是說謊,即使你有各種理由。康德當然不是不通情理,但他對客觀道德法則的強調,確實顯示德國民族對客觀的集體意志之服從。

      而德國人民的守法及對客觀律法的尊重,與其嚴格的理性教育有密切關係。相對於臺灣社會有時過於重「情」而輕「理法」,德國人的嚴肅刻板確實令人印象深刻。康德特別注重道德理性的培養,他曾舉了一個近於道德認知的問題:「一個人有一筆今天要支付的債款,但他看見另一個人急需要錢,基於憐憫心,便把這筆錢給了那個人。這是對的,還是錯的?」(第六章)康德的答案是:「錯!」這個答案可能讓習慣於「孟子四端說」或佛家「捨身說」的臺灣人深感意外,不是「人飢己飢,人溺己溺」嗎?不是應該「犧牲自己,照亮別人」嗎?怎麼可以見死不救?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? 許多人一定會問:「為什麼錯?」康德的回答是:「我們必須先盡責任而後才能慷慨。」他的意思是:助人雖是慈善的行為,值得鼓勵,但還債卻是義務。

      這種對義務與善行的嚴格區分,或許是臺灣社會最需要省思和學習的地方,因為客觀的道德法則必須先建立,否則官員與地方民代關說的問題,就永遠層出不窮,永遠有「不得不」的藉口。也許上述價值判斷的問題難有一致的答案,卻絕對值得我們省思。

      康德的教育論不免有其時代與社會的限制,但絕對是值得研讀的教育名著,值此新書發行,謹書序言,並以紀念我們永遠的老師:賈馥茗先生。

      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黃漢昌 謹識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編/譯者:賈馥茗 陳寶山 黃漢昌
  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  規格:平裝
      分級:普級
      開數:32開13*19cm
      頁數:176


  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:康德




    • 譯者:賈馥茗 陳寶山 黃漢昌








    • 出版社:五南




    • 出版日:2012/12/25








    • ISBN:9789571168845




  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



    康德論教育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ysto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